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報道重慶精細化指導作業設計
2021年11月6日,《中國教育報》頭版頭條以“作業質量提上來、學生負擔減下去”為題深度報道了重慶市精細化指導作業設計,促進“雙減”政策落地情況,其中專門解讀了我院研制義務教育階段12個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的初衷、過程、精細化特點、落實措施和在基層學校實施的初步成效。現將報道全文轉載如下:
重慶精細化指導作業設計、涵蓋小學初中12個學科——
作業質量提上來 學生負擔減下去
本報見習記者 張赟芳
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小學學生在展示班級周報。學校供圖
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小學學生在野外測量。學校供圖
■“雙減”在行動·學校教育篇
近日,在重慶市兩江新區人民小學的最美作業展上,各式各樣的作業吸引著人們的眼球:從創編班級作文周報,鼓勵學生積極寫作到設計詩歌手繪作業,讓學生感受意象意境,再到通過制作日歷延展數學課堂,直觀呈現年月日的次序編排……
“雙減”政策實施以來,重慶市充分發揮教研機構的研究、指導和服務作用,研制印發了《義務教育階段語文等12個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意見》,涵蓋小學語文、數學、英語,初中語文、數學、英語、歷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等12個學科,從總體目標、具體要求、實施建議三方面提出了指導。
《指導意見》自9月實施以來,重慶市各中小學的作業設計逐漸呈現出新面貌。
初衷:從作業設計尋找減負突破口
一直以來,作業都是學生的“心頭病”,量大、枯燥的問題讓學生難以體驗學習幸福感。“寫作業又累又無聊,不想寫。”“寫了作業也沒覺得自己有什么提高,浪費時間。”“作業太多了啊,寫到手疼都寫不完。”記者在重慶市大同實驗學校采訪了幾名小學生,提及以前的作業情況時,他們紛紛表示。
對教師而言,布置作業也是一道難題。重慶市育才中學校物理教師李建給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工作記錄,此前布置的物理作業大多是做習題、摘抄錯題、背誦公式定理。在他看來,傳統作業實效性并不強——“作業肯定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,但很多時候學生完成了作業但知識卻沒掌握,這就導致類型題反復做,再考還是錯。”
《指導意見》的實施,除了回應了師生期待,為作業設計提供統一規范的指導外,還有縮小教育差距、促進教育公平的目的。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蔡其勇坦言:“重慶市具有明顯的‘大城市、大農村’二元結構特征,城鄉之間、各區縣間、學校間教育差異較大。同時,各校、各學科教師對作業設計重要性的認識,以及對作業設計的研究能力和實施水平也存在著較大差距。這種差距必將影響重慶市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,也不利于‘雙減’的切實見效。”
出臺《指導意見》的最終目的是減輕學生負擔。蔡其勇將其概括為“還小學生快樂童年,還初中生足夠睡眠”。“我們希望小學生全部作業在學校完成,初中生大部分作業在學校完成。這不僅要利用好課后服務的時間,還要提升作業設計的水平,不能再讓過量、低效的家庭作業擠占孩子們休閑娛樂、課外充電的時間。”
落實:扣緊精細化,把好推廣關
《指導意見》細分學科、精細化指導作業設計。什么是精細化?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康世剛作了詳細說明:“其一,學生群體細化。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層次,尊重學生個體差異,倡導分層分類布置基礎性、探究性作業,設計彈性作業、個性化作業。其二,措施細化。例如,在“豐富作業形式”部分,我們在作業類別、作業方式上提出了很多具體做法,供教師選擇。其三,學科細化。扣緊學科特征,尊重學科規律,有針對性地制定方案。”
為了確保《指導意見》的科學合理,教科院做了很多努力。蔡其勇說:“首先,搭建了專業團隊。選定優秀教研員具體負責一個學科,作為第一責任人,并遴選對作業設計有研究和實踐經驗的區縣教研員、學校教師參加。其次,把握大方向。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教育部關于“雙減”的文件精神,準確把握學科課程標準要求。再其次,引進經驗和因地制宜結合。借鑒教育領先省市的作業設計先進經驗,以重慶市學情和教情為基點,將外來經驗本土化。”
再好的指導意見不落實,也只能淪為一紙空談。自《指導意見》出臺后,教科院一直走在宣傳推廣的前線。蔡其勇介紹:“市教委以行政文件的形式頒發了《指導意見》全文,增強了影響力,這是很重要的。教科院的工作主要從三方面進行,一是組織各學科教研員深入解讀《指導意見》,加強對各區縣教研機構的指導,組織開展專題教研活動;二是推動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,定期組織開展市級、區級作業設計與實施的展示交流與評選活動,開發優質作業設計網絡資源,供教師借鑒使用;三是特派教研員深入學校,跟進課堂,與教師座談,及時回應一線教師的疑惑。”
各學校也在積極主動地落實《指導意見》。文件頒發后,兩江新區人民小學組織教師集體學習,結合當前教學現狀,討論適合學生的作業形式和內容;舉辦最美作業展,并在公眾號上推廣優秀作業,以激活一線教師作業創意設計的動力;加強了作業督導,制定作業公示制度,并通過教導處監督作業設計是否有效。
見效:作業質量提高,學生負擔減輕
截至目前,《指導意見》對一線教學的影響逐漸顯現。
小作業帶動著教學理念的大變革。兩江新區人民小學教師宋可耕介紹:“文件出臺后,我更加意識到教學要從零散盲目走向整體精致。這也契合了‘雙減’的精神,不僅要減,提質更是關鍵。”
作業形式豐富起來了。兩江新區人民小學近期就展出了一批新意滿滿的創意作業。例如,語文作業和傳統文化結合,有制作春聯、吟唱詩詞,還有去杜甫草堂研學。數學作業更凸顯實踐性,除了測量校園外,還有制作日歷、模擬商品買賣等。
作業提質增效,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學生負擔減輕了。家住渝中區大溪溝花園小區的四年級小朋友小菁,現在每天晚上8點都會等著自己的小伙伴,興高采烈地跑到小區籃球場打籃球。“感覺最近小區里出來玩的小朋友多起來了。”小區保安劉大伯說,籃球場跳壩壩舞的大媽都換地方了,小朋友躲貓貓的、打球的、跳繩的,一下讓小區傍晚的氣氛熱鬧起來了。
重慶市大同實驗學校數學教師李彬(化名)認為:“作業只是教學中的一環,要做好‘雙減’這個大課題,只盯著作業肯定是不夠的。如何以作業為抓手,推動校內教學改革,提升校內教學質量,這是我們翹首以盼的。”
《中國教育報》電子版網址鏈接: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1-11/06/content_601333.htm?div=-1